低概率登場武將-吳國 真三國無雙未登場武將介紹 真三國無雙8有哪些新武將

低概率登場武將-吳國 真三國無雙未登場武將介紹 真三國無雙8有哪些新武將

陳武:字子烈。東吳十二虎臣之一,爲人仁厚好施。演義曾描述其“身長七尺,面黃睛赤,面容古怪”,初次出現於吳郡之戰協助孫策殺死張英,之後以火計驅趕太史慈。跟隨孫策討伐江東是他活躍生涯的開始,參與了壽春、夏口、赤壁等多個戰役;還曾與潘璋等人一起在呂範計劃失敗後於江東追趕劉備夫婦;合肥之戰時陳武提出築土山攻敵的策略但未被採納,最後在與龐德追趕廝殺的過程中因袍袖不慎掛住樹幹而死於對方槍下;史料中陳武同樣在公元215年的合肥之役戰死,但死因細節似乎並未有所提及,僅僅只在《山西通志》中記載其死於郝昭之手。陳武的人氣並不高,主要在於早期吳勢力過多的知名武將活躍出場,而且從起初的孫策時代到合肥之戰戰死這一人物經歷總體上也和太史慈過於接近,出場的時間重疊很大,極大地影響了陳武可能被重視的程度高低;但陳武的優點在於他並不是那種非常難出的武將,如小說描述他個人的形象特徵其實相當明顯,而且不但是外表和性格,就連長長的袖袍都成爲了他致命的象徵物,假若結合所有方面進行人物設定的話想必應當是非常容易的。因此個人認爲陳武應該是典型的在作爲無雙武將前提下會顯得有些多餘但若是一直保持默默無聞又會感到比較可惜的人物,主要是登場的條件上還是存在尷尬,如果在以後有望得到玩家更多的無雙化呼聲在官方認可的情況下將要參戰的時候,也應該儘量發揮他與其他角色之間的關聯互動性,在此作爲一個有待討論的對象。


董襲:字元代。與陳武一樣同爲十二虎臣的一員,起初曾與孫策大破山陰宿賊,並在平定江東的戰役裏有所表現。最成就性的事蹟是跟隨孫權西討以大刀切斷敵人艨艟的纜繩使己方大軍成功反擊並徹底消滅黃祖,於公元213年的濡須口一戰因暴風雨狂襲戰船自己又不願順勢逃脫而不幸殉職,董襲和陳武二人死後一起被孫權厚葬以表對他們忠烈的致敬;演義中也曾斬首嚴白虎攜人頭就服於孫策。董襲基本上的大致經歷也和陳武非常相似,但比起陳武在人物性格的突出上並沒有很具體的描寫,兩者的去世時間也幾乎是一前一後,而濡須口之戰每次的主要劇情也總是圍繞呂蒙甘寧淩統等幾位重要角色而展開,以現在看如果說陳武的加入都不是非常容易的話,董襲就更缺少必須登場的理由了,這是一個不得不面臨的問題。


祖茂:小說字大榮,正史不詳。孫堅旗下早年與程普黃蓋韓當一同登場的大將,手持雙刀,在受到董卓軍的攻擊時親自戴上孫堅的紅頭巾對其掩護又欲斬華雄未遂被其一刀砍死於馬下。歷史記載的祖茂成功逃過了董卓的追兵,但之後便再無下文。非常難以登場的人物,出彩的表現太過瞬間,即使以無雙7代所謂的“IF”續命可能也很難想象續命之後的作用是什麼,在理想的架空空間上似乎遠不如華雄的設計可行性。


朱治:字君理。孫堅時代的舊從事官,東吳開國功臣,後期將領朱然的養父。早年隨從孫堅孫策穩定江東勢力,同時演義中也與呂範一起提倡孫策用玉璽來脫離袁術趁機借兵宏圖大業。朱治曾隨軍討伐長沙、零陵、桂陽等三郡的賊兵受到孫堅的讚揚,到了反董時期也有參與諸侯行動,在興平二年擊退吳郡太守許貢,只是不久後孫策被許貢的門客所殺,朱治與張昭周瑜等人繼續輔佐孫權,並征討夷越擒獲黃巾餘黨,晚年又自表到故鄣屯兵鎮撫山越民族,深受鄉人的愛戴,於公元224年病逝。早期的貢獻者之一,由於活躍的重心主要都在最初的平定江東討伐亂賊,如果要在主線上表現可能會比較困難,因爲這些戲份量還不足以讓他有更好的出場機會,包括與朱然共同參戰的價值上,儘管演義中也有其與呂範被周瑜受命擔任大軍巡督的事蹟,但呂範的劇情相比朱治讓人感覺的確是更爲豐富的。


張昭&虞翻:字子布。東吳著名儒學家政治家,早年孫策創業階段便投入了吳營擔當長史和中郎將,孫策臨終前親口託付的“專問內事者”。張昭一生因性格剛烈嚴肅而在後來都沒有得到非常居高的官職,其也曾奔波戰場領兵討伐黃巾勢力餘黨,更是在孫權平定合肥之際親自擊破匡琦以及周鳳等來自豫章的賊帥。此後便很少領兵,與孫邵、滕胤等撰定朝儀,在赤壁開戰前夕因當時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行動的分析而向孫權提出了投降議和的建議,但在周瑜魯肅的勸說和努力下最終完全推翻了自己的定論。公元232年遼東公孫淵向吳稱臣爲外應,張昭認爲公孫淵是因懼怕曹魏對自己的征討才特來求援的,不料這一死諫又使孫權失去了對待高齡老臣的冷靜耐心,兩人經過了一番爭鬥後孫權還是決定派出使者前往遼東,結果公孫淵果真翻臉並胡亂殺死了使者,孫權在憤怒惱羞之餘,用大火連連焚燒不願上朝作拜的張昭的居室,只是無論如何都沒有把他嚇倒,直至最後只能主動將火撲滅才讓兩人和解了這場鬧劇。嘉禾五年三月張昭去世,享年八十一,臨行前曾遺令簡樸入葬,諡號肅侯。東吳赫赫有名的重要人物之一,人們常說起的在無雙系列中難以登場的弊端在於其戰略眼光的不足,以及沒有在後來更多侵略和防守的戰爭上有過一系列成就,這點與魏國的幾位文臣也似乎有些接近;但事實上很多史料也曾意外透露過一些張昭隨軍擔任後方補給的事蹟,也就是說雖然張昭看起來並沒有在很多戰役中出現,但產生這種感覺的原因其實是因爲他的戲份每次都不是最重要的,只要在這一點明朗的前提下理想中張昭仍然可以自然而然地出現在很多主線劇情中。到此是分析了張昭在無雙作品中出場性的可能,接下來我們找一找他的不足點。據資料所述張昭除了早年多次平定過亂賊外在後來並沒有再度顯露過軍事上的才能,在赤壁也缺乏了主戰思想的統一性,這點相比周瑜魯肅等幾位引導東吳前進的輝煌人物還是可以看出明顯不足的;然而其實如果一定要刻畫出一個形象滿意的張昭,那就大可以對其爲江東子民的偏袒和擔憂這點進行吸收利用,這樣的話感覺在人物最根本的存在意義上還是可以有別於其他幾位如“劍”一般鋒利的都督們,張昭所扮演的角色在此顯然可以作爲一種對應關係的“盾”。另外還有一點,在《三國志》中孫策對張昭的遺言其實與小說裏的並不一樣,“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一句似乎與演義中劉備託孤諸葛亮時所說的十分相似,這點可能也會是一個加分點;到了這裏再說說另一位吳國較爲有名的官員,那就是虞翻。虞翻同樣曾在孫策時代便投入麾下,最大的一次表現在於呂蒙襲荊州時對戰況的分析,告誡呂蒙在糜芳開城投降後應儘快掌握全局,不讓一些居心叵測的人有伺機動亂的可能。而虞翻相比張昭在言語程度上更爲激辣,小到襄樊吳軍得利後用刻薄的言語諷刺投降的于禁和糜芳,大到因多次不顧君王的威信直言反駁孫權而被反覆流放至越加偏遠的地帶,雖然最後孫權還是相當認可了他但虞翻已在交州逝世。同樣屬於文臣範疇的人物在後來的大型戰役裏還有一些戲份,但相比之下個人還是更爲支持張昭主要還是張昭的代表性和地位要略高於虞翻,而且虞翻並沒有受到孫策較多重要的委託這點應該是不容忽視的衡量標準。所以在無雙系列中張昭並不是絕不可能登場的,雖然這位讓很多朝內外大臣都畏懼尊敬的“張公”必然不是一定要出現的武將,但在很久以後的作品中或許還是有機會可以作爲一個可參考的人選。


馬忠:全名不詳。東吳驍將潘璋的部下,曾協助俘獲關羽父子及都督趙累,並在夷陵之戰親手射殺黃忠。潘璋死後又再一次領兵突圍擊敗張苞的援軍,並牽引降將糜芳和傅士仁屯於江渚地帶,但由於他們心中不安發生了兵變,馬忠不幸在夜晚遭到暗殺,被割下首級獻於劉備。國內網絡因馬忠在演義中的神勇表現而廣泛稱之爲“神將”,但其實歷史上關於他的記載相當稀少,僅僅只有出戰麥城追捕關羽的事蹟證明,在戲份上與潘璋朱然等人大致重疊,而且通過其結局也很容易能看出作者及時想要在小說中表現的“蜀漢仇人終無善果”這一命理。個人認爲馬忠的情況與之前說過的高覽非常接近,始終屬於可有可無的人選,如果在人氣很高的前提下官方勢必會以其歷史上沒有更多後續故事這點作爲一個自由發揮的造勢空間,將馬忠打造成一位類似嚴顏一般的半傳奇武將;但事實是目前就連潘璋都還沒有無雙化的跡象,想必就算要等到考慮馬忠或許也和張昭一樣需要十分漫長的時間,畢竟至少在那以前他們絕對是不存在任何必須登場的理由的,而且我也相信只要是一個口味還不算特別偏執的普通三國迷或玩家,或許也並不會特別掛念這樣一位小小的人物。


賀齊:字公苗。與陳到一樣在演義中沒有描寫的人物。東吳名將,性奢侈華麗喜好軍事。早年平定山越立有大功,在建安五年開始的十三年裏屢次在交州等多個地帶討平叛亂,成爲其一生的最顯著的功勳。建安二十年孫權在合肥被張遼擊敗撤至逍遙津,急策駿馬騰越而過,所幸賀齊率三千人在南接應才僥倖得免;曹丕伐東吳時又以極爲端莊絢麗的戰船器甲震退了曹休的大軍,其後還在孫權的命令下與麋芳劉邵等人突襲蘄春俘虜叛將晉宗,收回該郡領地並在四年後逝世。賀齊最關鍵的弊端在於長年平亂的戰績遠離了吳國的主線發展產生了很強的段差感,這點和魏國的田豫,以及活到96歲高齡多次平定交州鎮壓賊寇叛亂的呂岱也非常相似,有人曾說過小說中之所以沒寫賀齊不但是由於其遠離中原發展,更重要的一點是羅貫中時期的社會背景對古三國的交州一代非常敏感,爲了迴避這些因素才讓賀齊等一些交州士族不予出現。儘管實際上合肥與洞口這兩場唯一的戰役賀齊也確實有所參與,但都並不一定能顯出他的重要性,因爲在這些平臺中還是可以看到很多其他重要武將的身影,所以儘管賀齊絕不是一員能夠忽略的小將,但他可能受到重視的概率的確還是小之又小的。


駱統:字公緒。東吳將領學者,曾在二十歲時被仕爲國相,在烏程一帶仁惠治民,並娶孫權堂兄之女爲妻,建議孫權重待賢士、探究時弊。此後勝任中郎將,在淩統死後接管了他的軍隊,上疏了自己對於內政的看法,深受孫權重視。黃武二年隨陸遜在宜都擊敗劉備,徐盛潘璋等人各自上書請求進擊蜀國,唯有駱統、陸遜、朱然認爲曹丕大量集結軍隊,表面託辭助吳實則心懷奸計,應該迅速撤兵。不久魏國果然出兵以三路人馬使東吳受敵,之後又在濡須口防衛戰中與嚴圭共同擊敗敵人,不幸還是於黃武三年過逝,年僅三十六。整體形象完全是一個有人緣、擅於內政的武將,軍事眼光也比較優秀,可惜實際表現的次數不是很多,算上夷陵也只有兩場。生前曾上表呈書十多次,對民間治理方面很敏感,如果是無雙化的問題似乎不太樂觀。


全琮:字子璜。全琮身爲江東名門從不驕橫跋扈,起初曾用穀米救濟貧民得到多數人的讚賞,後來還率萬餘精兵討伐山越,並在曹丕進兵洞口時與徐盛共同突圍並斬殺魏將尹盧榮任九江太守。黃初七年孫權到皖城,全琮與朱桓陸遜等人在石亭合力擊敗曹休後迎娶孫權的長女孫魯班爲妻,又於芍陂之役與全緒全端等兩位兒子共同逼退了魏將王凌的攻擊,在赤烏十二年逝世;其實除此以外全琮還在孫權攻合肥新城時與朱然各受斧鉞擔當左、右都督隨行,可惜當時大軍正逢流行疾病最後只能未攻而返。全琮是個優秀又有先見之明的武將,涉及過的戰役不算很豐富但相對也不是很少,可這些都並沒有過多影響到主線局勢的變化,或者說全琮特別有象徵意義的事蹟並不是非常讓人有印象,這使他很容易淪爲一個並不起眼的配角,無法突出個性及主線中能發揮的作用,我相信這也是本來《三國演義》中對全琮他描寫篇幅甚少的原因所在。小說中的全琮似乎只有他在石亭之戰的劇情細節,而在此前後的一系列事蹟也幾乎都沒有被融入其中,這方面可能又會讓全琮的人氣需求度比不上一些其他還未登場的角色。總體而言如果是在假設的情況下,全琮無雙化的最大作用無非有兩個:其一是利用他作爲孫權女婿的輩分優勢將全琮延後退役,也就是常說起的延命,這點主要是針對五丈原之戰後與司馬家對立的後期東吳知名武將過少而進行的彌補,畢竟如果一直只有練師丁奉等人的場面想必就算可以在今後增加更久遠的滅吳劇本也必然是缺少底氣和魄力的;其二就是人物互動的關係上,這點目前能儘可能與全琮產生劇情的朱桓和孫魯班都還沒有上場,因此或許也沒有太多能讓全琮一個人優先參戰的可能。分析到這裏爲止應該說我們對全琮無雙化的態度必然不能抱有太大希望但同時也不能太過否定,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官方並沒有與本人所設想的相對一致,那我們對全琮的考量也必將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朱桓:字休穆。孫吳將領,官至前將軍,曾在丹陽一帶平剿賊寇,之後接替病逝的周泰任濡須督,曹丕三路伐吳時英勇殺死敵將先鋒常雕,又生擒王雙大敗曹仁。黃武七年,吳臣周魴用欺詐之計引誘魏國大司馬曹休到皖城,以陸遜爲首的左右督全琮和朱桓分別於三路一同殺出,曹休見大勢已去引兵撤退,朱桓又獻策在夾石和掛車兩條路上用兵阻塞其一,可以盡滅敵軍直取壽春割據淮南,可惜未得到陸遜的認可。嘉禾六年魏國廬江主簿呂習請求東吳出兵支援,朱桓和全琮到達後因事情敗露而引兵退河,魏將李膺本準備在吳軍渡至河中央時趁機進攻,但見是朱桓作斷後便懼怕得不敢出戰;爲人輕財重義,且好記憶幾十年不忘一人,部下萬餘士卒都因朱桓的人格魅力而對之敬戴,但與此同時朱桓也是一個擁有極強控制慾的人。曾在公元237年因全琮將部隊分發給手下諸將而與之不和,恥於被人統率,殺死自己的參軍後狂病意外發作,於赤烏元年病逝,孫權和朱桓手下的男女老少皆爲之悲鳴。又是一個智勇兼備的武將,能力表現和知名度上並不差,但朱桓本身來說應該比全琮更難以登場,原因在於活躍次數相對不多,而且也沒有全琮與孫權那樣的翁婿關係;廬江之戰的表現又對其自身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污點,瘋狂殘害帳中的多名下屬自己同樣也斃命於此。朱桓的不足點也確實如分析的一般每個都幾乎十分明顯,我認爲如果一定要將朱桓以無雙武將的姿態出現而言,那麼其最大的作用應該也還是和全琮一樣,主動積極地迴避掉本來的最終死局繼而在後來的故事裏仍舊保持與之前同樣的發揮,與丁奉等人一起擔當吳國後期的武將應該講也是唯一比較有登場意義的出路;不過始終還是因爲實際劇情表現力不一定能勝過一些其他武將,在如今江東十二虎臣裏的八成未出齊的情況下朱桓應該還是不怎麼容易登場的,況且目前看全琮也還沒有任何無雙化的跡象;只是有一點也值得肯定,朱桓如果能正式參戰應該也會是個較有特色的武將,因爲他的人設塑造很可能會取自於他邂逅僞裝成自己侍女的飛頭妖怪這一逸話。


朱異:字季文。朱異爲朱桓之子,活躍於東吳後期,史料記載其曾隨朱然出征樊城,並率手下兩千人掩破魏將文欽在六安設置的七個要道屯寨,斬首數百出乎孫權意料受到了高度評價;此後又於公元250年的某次戰役中看出文欽的詐降計,與呂據二人鎮守北方邊境;建興元年曹魏派胡遵諸葛誕等人進攻東興,朱異在太傅諸葛恪的防禦下督水軍襲擊浮橋使魏軍狼狽踩踏墜河淹死陣亡無數,不久又再度隨恪興師伐魏於合肥新城,在未能攻克之餘反覆提議希望大軍返回豫章進攻石頭城但卻遭到諸葛恪的反對與不滿而被遣還建業;到了太平二年諸葛誕反亂之際又被任命大都督與之附合領兵解救,但接連在壽春被石苞州泰等人擊敗,糧秣盡毀的朱異在撤回後竟遭到了大將軍孫綝的威逼,強迫其再度帶領三萬兵進行死戰,朱異在堅決反對這種無意義的作戰行動後不幸被孫綝大怒處死。本身來說朱異在東吳後期應該可以算較爲能拿出手的人物,但因爲諸葛誕之亂的表現實在對登場性有了不小的限制和影響,三國志也曾評價他與呂範之子呂據爲“無此之尤而反罹殃者,所遇之時殊也”,認爲他們有優秀的才能但卻生在了不利的時代。朱異的劇情不算特別多,除了進攻樊城這樣的小戰役外在東興、合肥新城、壽春這些後期的吳魏戰場上都有過表現,但關鍵問題在於朱異死於朝政不穩定的負能量效應,雖然這絕對和人物污點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假若在無雙系列中也許就會因爲這些難以表現的情節而被揮之一過,與諸葛恪發生類似的處境和情況;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在整篇帖子的上半文其實筆者就已經針對諸葛恪的情況進行過分析,設想如果諸葛恪切實地出現在了無雙系列中想必應該也是個以負面性格作爲副形象來支撐的正面人物,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就很難不想到當無雙化的諸葛恪進入新城伐魏劇本,官方必當會對他在作戰失利後的描寫進行修改,那麼如此一來諸葛恪便自然而然地避開了原本被權臣設計誅殺的結局,而是繼續出現在後續的故事劇情中;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又奈何認爲不能容下朱異這種本身就完全屬於正面力量的人物?換言之如果吳國後期能讓諸葛恪參戰那麼想同樣讓朱異登場應該是並不難的,由此又能爲那段時期豐富更多的角色,儘管這些現在看來還僅僅只是種假設,而且這裏也只是儘量用一個通俗易懂的說法來讓大家理解我的見解;只是到了這裏個人又似乎覺得假如真的能推出朱異那他的父親朱桓似乎就不是很有必要上場了,一方面人物性格特徵可以直接嫁接過去,讓看似原本並沒有太多個性化素材的朱異能有一個較爲清晰的人設思路,角色互動關係上應該儘可能向朱然陸抗等人靠攏提升武將的鮮活性。另外由於《全三國文·卷七十三·吳十一》記載的朱異曾以一句“南嶽之幹,鍾山之銅,應機命中,獲隼高墉”而通過了驃騎將軍朱據的考驗,可以看出他與弩一類的武器似乎頗有淵源;而前面提到過的呂範次子呂據其實同樣也是位傑出人物,早先曾討平山越,不過之後的經歷與朱異大徑捷同,在聽聞孫峻逝世的消息後領兵歸國意圖推翻剛上任不久的孫綝,但不幸計劃敗露在失敗之餘不願投降曹魏而決定自殺,如果說朱異能通過各種手段方式出現那呂據應該也一樣,只是因爲角色在主線裏的容納空間有限致使兩個人氣不算特別高的武將在同樣的立場上一同出戰表現似乎不是非常明智的作法。


孫韶&孫桓:孫韶字公禮,孫桓字叔武。孫韶爲孫堅族子孫河之侄,本姓俞,因受到孫策的喜愛而賜姓,在建安九年於孫河被賊人殺死後收編了他的部隊,不久邂逅孫權成爲偏將軍。派遣手下將領夜襲曹丕奪其物資等,又在嘉禾三年與張承等人共討魏國,但因敵方滿寵等人的防守導致進攻失利,最後只得退兵。一生曾多次防守邊境,體恤士卒,長年不與孫權相禮見,在赤烏四年去世;孫桓爲孫河第三子,因博學聰明被孫權稱之爲“宗室顏淵”,曾參與由呂蒙指揮的荊州行動,關羽兵敗後得其牛馬器械;二十五歲那年又隨陸遜向蜀漢抗擊,並與其攜手戰敗劉備,之後更負責追擊,但同年便不幸逝世。孫韶和孫桓因爲事蹟不長的關係基本上都屬於較爲偏冷門的人物,只有孫桓還涉及過一些荊州戰役,以及親自投入夷陵之戰,但應該說被看好的可能性還是仍舊很小,因爲人氣的關係也似乎沒有什麼值得延後退場的必要。


孫峻&孫綝:孫峻字子遠,孫綝字子通。兩人均爲孫堅之弟孫靜的曾孫,官至東吳大將軍。孫峻在孫權臨死前遺詔與諸葛恪、滕胤共同輔政。不久後諸葛恪伐魏失敗,孫峻設酒宴斬殺諸葛恪與其心腹張約,並在建興二年又巴結了公主孫魯班廢太子孫和遷移新都將其賜死。魏將毌丘儉文欽二人叛亂同年,孫峻再一次屠滅了趁會見蜀漢使者之際企圖密謀除掉自己的張怡、林恂等人,連公主孫魯育也受其牽連而死;但在兩年後與文欽聯合反擊魏軍之際於夢中被諸葛恪的冤魂所驚死,將後事託付給了堂弟孫綝。孫綝上任後爲人強暴專政嗜殺,大司馬滕胤、將軍朱異、王惇等人先後死於其手,又與吳主孫亮矛盾激化並廢其爲會稽王而立孫休爲帝。公元258年孫休與張布丁奉等忠臣定計,雖然孫綝連連懷疑有詐但還是無法推辭對方的邀約,最終在酒宴上被虜獲並斬首示衆。事後孫休認爲孫峻孫綝兄弟是同族之恥,便砍碎孫峻棺木直接埋葬屍骨並將兩人從祖籍中剔名,更爲諸葛恪在內的幾位將領平反。其實關於這兩人也沒什麼可說了,大致情況就和魏國的曹爽相類似,孫權死後吳朝內部一時混亂的禍源之一,除了多疑謹慎的自保能力外沒有什麼值得正面描寫的貢獻,在吳國後期至始至終是負面力量的象徵,從人物定位上敢情就不可能有人喜歡也不會受到重視,這也是由人物的歷史形象所決定的。


留贊:字正明。東吳跨度較長的武將,有說其過去曾參加黃巾黨的鎮壓,但一隻腳竟意外受傷,在家隱退多年終於下定決心孤注一擲,用刀挑斷腳筋竟然得到了奇蹟般的癒合。淩統聽說了留贊此人後深爲欣賞他的志氣,便與之相見,此後留贊作爲孫吳的一員時常隨軍征戰,臨敵前更是常常會披頭散髮仰天歌唱,左右合應而一舉進攻,戰無不克且深受上層的器重;但最後在孫峻徵淮南時於路上突然發病,被魏將蔣班以四千大軍追趕,自知必敗之餘的留贊讓弟子逃脫免於患難,自己便力竭戰死,享年七十三。目前爲止留贊在整個吳國都能算傳奇色彩比較濃烈的一位人物,活躍經歷從張角一直到毌丘儉起義,但除此之外有切實記載的只有東興之戰,知名度方面也不得而知;而留讚的優勢其實就在於個性和事蹟較爲突出,如果對他有過一定了解想必還是能算個讓人不難忘記的武將,且人物在出戰戲份方面可能因爲其特殊性質的關係在登場空間上並不會有很大的侷限性,和蜀漢的嚴顏等人類似;可惜的是留贊依舊沒有活躍到晉滅吳時代,這或許讓他又少了一個出場的機會和理由,而且在很多文學小說中我們也都曾沒有看到那些作者們有對他進行過任何投入的重點描寫,因此目前只能說他在登場價值上還是存疑的,最主要在於一切的假設都只建立在寧濫勿缺設法豐富孫吳後尾期武將這一想法上而已,如果這個並不屬於一種必要性的話也許留贊仍然不足以有太多成爲無雙武將的氣質和基本的條件。


總結:吳國的話其實本身而言武將也確實不少,大多數比較容易登場的在前一欄都已有所例舉,十二虎臣裏的蔣欽比較有人氣色彩,雖然無論如何即使參戰也就是爲了迎合一些與其他武將的互動但感覺整體氣質上還是有一點無雙化資本的;而潘璋如果官方以及廣大粉絲羣體能不計較他品行上的問題應該說也能算個佼佼者,尤其因現在關興的出現直接可以讓這兩位角色間的復仇戲推上熒屏;另外陳武董襲的受衆面相對比較小,如果說陳武可以靠自身十分突出的性格形象來博人眼球的話那麼董襲就是純爲了虎臣湊齊人數了,現在看來還確實算不上必要之舉。至於幾位文官的問題虞翻和張昭的爭議性最大,張昭的長處在於他以自身的地位和代表性便於時刻跟隨孫權在一系列劇情中出現,但要說起襲荊州而言又的確是虞翻更爲受用,儘管這兩位人物在整體局勢上還仍然屬於多一個少一個都不損皮毛的級別,但比起顧雍、周魴、張悌,或者是交州地帶活躍的步騭、呂岱等人應該說機會顯然是更多的;剩下的就是末尾時期晉吳的對峙線了,本人所例舉的全琮、朱桓、朱異、留贊等四人基本上都是以這個基礎作續命可能性的思考,因爲除去一些其他的女性人物外在男性人物裏似乎也只有他們還算值得思索,這樣做的目的不僅是希望東吳後期能有更多可以選擇的人選,而且製作人也曾經在採訪中表示過無雙系列依舊能延續很多代,能登場的武將也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