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概率登場武將-晉國 真三國無雙未登場武將介紹 真三國無雙8有哪些新武將

晉(魏)

低概率登場武將-晉國 真三國無雙未登場武將介紹 真三國無雙8有哪些新武將

王凌:字彥雲。司徒王允之侄,曹魏將領大臣。司馬家崛起後第一次淮南之亂的標誌人物。早年曾與司馬朗,賈逵等人結爲好友,黃初三年在洞口之戰與諸將共破呂範;五年後曹休徵東吳失敗王凌拼死相救得以保其撤退,又在芍陂擊敗吳將全琮並任三州刺史深得軍民歡心。曹爽被誅后王凌心中不滿,在同僚令狐愚死後被其手下的幕僚楊康暗中暴露了自己欲廢曹芳另立曹彪的計劃在關鍵時刻無法得到統兵虎符,最後司馬懿先算於人,在大軍來臨之際察覺到已無勝算的王凌自縛投降,絕望之餘在項城服毒自盡,此後司馬懿還將王凌連同挖出令狐愚的屍體,將二人懸掛城牆示衆三日。王凌在成爲無雙武將的氣節上似乎還是差一些的,三路伐吳時期由於共同參戰的武將較多使王凌無法代表出自己的存在性;而救援曹休這一事蹟而言人們或許也是對賈逵甚至朱靈更爲記憶猶新;剩下的應該就只有芍陂之役頑強抵抗全琮大軍以及對東吳產生的影響了。除此以外王凌曾與滿寵不和,在太和五年的孫布詐降事件中因對其的不認同而慘遭敵軍埋伏,逃走之餘七百軍隊死傷過半,由此能看出能力上的表現顯然已無法作爲優勢,再加上晚年對司馬懿的失算,以及《三國演義》中因事蹟相對的不重要而一筆帶過,都使王凌在無雙系列中難以有更多的突破和拓展性,發展舞臺的空間過小,在本系列6代的“王凌之亂”一役中官方也因以司馬家的主力角度爲立場更多刻畫了他的兒子王廣在識大局天賦上的表現,這也是史料中有所記述的,並非後期的藝術加工。


文欽:字仲若,曹操部將文稷之子。文欽曾在魏諷謀反之際受牽連而下獄,依律法應當處死,曹操因對過去其父親的念及而加以赫免。文欽作爲揚州刺史,參加了合肥新城一役帶隊追擊作戰失利的諸葛恪軍團;在正元二年又藉助郭太后的口吻下詔司馬家之罪,與毌丘儉控制了壽春一帶而起兵造反。不過文欽的軍隊在數量上與魏軍造成巨大懸殊,只能主動放棄正面進攻,與自己勇冠三軍的長子文鴦計劃了南北兩路夾擊夜襲司馬師本陣的計策,可惜因受到鄧艾僞裝的迷惑,亦或者是對山路地段的生疏而白白浪費了徹夜時間,最後只能在隔日與友軍灰心而撤,丟下同僚毌丘儉,與文鴦文虎二子一同叛逃入吳。此後,文欽作爲東吳的將領參加防守曹魏以及被派遣攻打疑有叛心的呂據等人,在城內糧食日益短缺之際主動提出放兵驅趕自軍將士遭到諸葛誕的嚴重不滿,後者最終下令殺死文欽。文欽的幾處事蹟在無形中給人產生了些許幽默的搞笑感,在人物形象上首先可以承認是比較突出的。《魏書·卷二十八》曾記載文欽往往喜歡在凱旋而歸後虛報俘虜人數,企圖獲得更多寵賞,並在很早就已結識毌丘儉。而在本系列中也時常被官方在人物表情和言行舉止中進行大致的性格刻畫,儘管也僅是作爲無雙武將文鴦和諸葛誕的襯托對象。文欽並無大智,在起兵叛亂之際連續兩次失手於作戰大局,包括後來在敗逃之際誤解了千里迢迢辛苦趕來的謀士尹大目的本意而再度失去扭轉的可能;而其在與諸葛誕的矛盾中提出損人不利己的消極策略也容易爲人詬病。結合分析,文欽的長處似乎只有戰鬥能力上的表現,一生除了對東吳大軍的幾次追擊和防守,其餘史料有明確細節記載的幾乎都勝少敗多,一定要找一個較有潛在發展空間的似乎也只有史書描述的“驍果粗猛,數有戰功”,但即便如此或許也只能保證文欽在曹魏主線尾端,也就是之前在前文裏有所展望的曹叡曹真時代連同郝昭、孫禮等人的共同演出可能性;同時作爲晉勢力範圍內的武將在壽春之亂後續命的拓展性又沒有相對大的劇情作用,何況這一方案目前還尚處於未實現的空想狀態,一切都顯得太過理想化。因此文欽能否參戰的關鍵,還在於今後官方是否願意因晉勢力符合條件的候補人選不多,加上玩家羣體的需求性是否能達到一定程度的人氣量,否則也依然只能作爲一個必經之路上的過去人物,這也是由歷史地位和基礎來決定的。我們也可以拭目以待這位文鴦的笑星蠢爹可否能有幸以一個人品欠佳,又恰恰時而能與好運相逢的特別人物出現在這光榮一手打造的無雙盛世的曠野中;不過要是文欽沒這些令人“風趣”的特徵,或許也就根本不會存在這麼多的考慮,而且這樣一個引進曹氏家族會略顯多餘、劃入司馬家族又無特別成就影響的武將其實在無雙化的合理性上也依然有些站不住腳跟。另外關於文欽的父親文稷也僅僅是在這些資料中有過敘述,本人翻閱日文wiki百科也未能找到他的一系列史蹟。


毌丘儉:字仲恭。曹魏後期將領,曾隨軍攻打在遼東分裂自稱燕王的公孫淵,之後兩次征討古朝鮮三國之一的高句麗民族,留下赫赫功績。公元253年吳國太傅諸葛恪攻打合肥新城失敗而撤軍,毌丘儉與文欽、司馬孚等人趁勢追擊表現出色。不久後大將軍曹爽死於高平陵之變,曹芳又因暗殺計劃的敗露慘遭司馬師廢位,毌丘儉的不安與曹爽關係密切的文欽不謀而合,發動了第二次淮南叛變。只是在開戰後情勢不利,文欽又因鄧艾的僞裝而被託滯與長子文鴦無法相約合力夾攻只能戰敗逃亡,毌丘儉見大勢已去萬急之下棄城潰逃,最後意外被安風津一帶的平民射殺而死,並夷滅三族。毌丘儉最爲顯耀的功績似乎還是隻有大破少數名族勢力,但在本作中這類題材並沒有過多發揮的空間,此外在各方面的登場條件上也都有所欠缺。


夏侯玄:字太初。夏侯尚之子,夏侯霸之侄,曹魏玄學家。少有名望儀表出衆,在政治上,夏侯玄提出“審官擇人、除重官、改服制”等新制度得到司馬懿的贊同。正始五年被曹爽任命徵西將軍,與其策劃了失敗的伐蜀大計,於興勢山一帶被王平費禕等人連連擊潰,大失人心受人嘲笑;曹爽在高平陵被誅後,夏侯玄也被奪走兵權,堂叔夏侯霸欲南逃至蜀漢時有意攜其一同離開,但玄以自身不能爲了苟存而投敵爲由拒絕了邀請並接受詔命前往京師。 最後在公元254年因捲入謀殺大將軍的陰謀而與李豐張緝等人被司馬師全全誅殺夷滅三族,臨刑前仍面不改色,時年四十六。又是一個在文學內政上有造詣的人物,軍事戰鬥上的表現和次數都非常不足,戲份也很少。在司馬家作爲晉勢力主角這一地位的關係上比較難以有更多的劇情空間。


司馬孚:字叔達。司馬八達之一,司馬懿之弟。司馬孚從曹操時代起便成爲文學掾,歷仕魏國五代皇帝。在高平陵事變中協助司馬懿控制京師討伐曹爽,後又督軍成功在合肥新城之戰找出敵方不易久耗的弱點擊敗諸葛恪贏得勝利;姜維進攻隴右時司馬孚領軍鎮守關中,戰爭勝利後回師轉任太傅,在司馬家的政權穩固上多有建設;生性謹慎,自司馬懿掌權起便逐漸引退,未參與司馬家族幾度廢立魏帝的事件。晉代魏以後,司馬孚進拜爲太宰並封安平王,晉帝司馬炎對之尊寵有加,但他從不以此爲榮而終身以魏臣自居,於泰始八年去世,諡號獻王。晉勢力在本系列登場後偶爾會被提到的人物,雖然身爲一名忠實魏派但因其家族血緣以及史書歸列的關係依舊應該屬於晉臣的範疇;同時也曾有對歷史更爲通熟的人將司馬孚比喻成一隻狡猾的政治狐狸,不論跟着哥哥滅曹爽還是在曹髦被殺後對着屍體從容不做作的痛哭,無一沒有顯露出自己優秀的厚黑能力與自保精神。既然是這種定義的形象,我們或許認爲司馬孚還並非一定沒有更多出現的表現性。直觀地說司馬孚最大的優勢應該在於他能以多年侍奉曹氏皇族的便利出現在更先前的劇情舞臺中,尤其是赤壁、漢中、襄樊這三個早期司馬懿和曹操都有過表現的並存時代,司馬孚作爲一個敏感性較高又擅長探究情理的大局識別者,對自己兄長爲人的瞭解也最爲更深蒂固,由此來展開後續司馬吞曹等故事的承上鋪墊,達到與司馬懿發生更多人物面關係的發展,並且這種關係看似亦敵亦友,還可以直接延續至正始之變以後;甚至是現在看來更爲遙遠不切實際,在上文有過探討的曹真未亡架空路線,司馬孚所有的人物心理情感:捍衛、預感、分歧、掙扎等都可以逐個得到體現,讓這樣的個性刻畫變得有意義;只是所有的假設又只是建立在司馬孚的雙重身份上,一切在無雙系列裏實踐的現實可行性還是需要官方自己對角色的認知和感覺,在此同時也無法確定司馬孚究竟有無特別出衆的人氣,本人在此能做的也只是點到爲止,畢竟這位人物就目前而言可能對很多人來說還是有些陌生的。


司馬望:字子初。安平獻王司馬孚次子,最初曾跟隨伯父司馬懿征討王凌,此後時常被高貴鄉公曹髦親近接待,司馬家族把握大權時司馬望因此事而感到不安,便請求外出任職,擔當徵西將軍主督雍涼二州的軍事。司馬望在任的八年裏,關中地區因爲他的方針策略而多次擋下了姜維的進攻,到了泰始元年的晉代魏以後又過了三年,司馬望在吳將施績、丁奉分別進攻江陵、芍陂二地時欲前往助陣但還未來得及趕到敵人就已被擊敗和撤軍,沒有發揮出表現,包括在之後吳主孫皓即將率衆攻打壽春之際也出現了類似的狀況。由於性格吝嗇斂財,司馬望死後被發現其家中金帛堆積如山,一時被世人譏諷;在演義中司馬望最有名的是與姜維以陣法對峙,但卻不敵對方,卻隨即立馬想到蜀主劉禪的昏庸並以離間計成功迫使姜維回師。作爲蜀漢後期的剋星之一,司馬望比起他的父親司馬孚而言相對容易登場,尤其是小說中對於他諸多抗蜀時期的描寫描寫,在長城、祁山、洮陽等多個戰役有過表現以及解救鄧艾的戲份,對出場性而言都極爲有利;缺點在於司馬望絕不可能屬於名將名臣之流,史實上缺少較多獨立有代表性的軍事知名事蹟,大致的人物經歷與一些其他武將相同屬於橫向劇情影響的範疇,而且因爲總體評價略帶負面色彩的關係難以估計人氣的受衆面,和東吳潘璋較爲類似,需要更多正面形象的刻畫以及官方和粉絲的包容心。個性塑造上尤爲便利,或許對魏晉這個無雙武將數量還並非特別飽和的新進勢力來說,司馬望這樣的人物有待以後還是可以存在一些商權空間的,加上如果是發展滅吳主線他也完全有理由能以延續出場來達到更多對陣容的填補作用。


衛瓘:字伯玉。曹魏至西晉的大臣,在討蜀之際被派遣爲監軍用以督察鄧艾鍾會的軍事行動。衛瓘在司馬昭下達發佈反間計剷除姜鍾鄧三人時,作爲主要執行人先後帶兵抓獲鄧艾父子,並在鍾會與姜維欲反亂之際將其殲滅;又派遣曾與鄧艾有舊仇的部下田續在綿竹西一帶伺機連同一併斬殺鄧艾鄧忠與師纂。蜀亡後西晉得以建立,衛瓘歷任青幽州刺史,成功化解邊境威脅,後入朝爲尚書令又升任司空。永平元年晉惠帝即位後與賈南風對立,不久,賈后唆使楚王司馬瑋矯詔誅殺衛瓘,其與子孫九人均遇害,終年72歲。衛瓘的主要外戰事蹟除了執行反間計以外,還有離間烏丸部落的少數名族,這些戲份對本作而言可能難以受用,主要由於鍾會和鄧艾屬於晉勢力的重點主打人物,原則上完全還原歷史情節的可能性較小,應該更偏於一些武將正面的描寫,這點就類似於本作歷代五丈原之戰都沒有被誅滅的魏延一樣;然而鍾會之亂出現的時間段也是令人較爲爲難的,如果是現今打從攻下蜀漢爲止的劇情線可能最多隻能作爲一個外傳性質的小章節,也就表明了衛瓘的出場時機更爲尷尬,再加上現已參戰的賈充在個性張力上與之相接近,而且衛瓘也未在後期的滅吳戰役作出過活躍,確實沒有太多無雙化的必要。


王基:字伯輿。曹魏後期將領,文武兼備,曾在夷陵隨王昶討伐吳將步協,並主張緊逼夏口使敵人不能渡江,整頓軍隊調理教學制度受到南方人士的稱讚。此後,王基又在平定毌丘儉文欽的叛亂中表現卓越,看出被敵方脅迫起兵的百姓並未上下同心的弱點,當機立斷以迅雷不及耳的速度佔據南頓城讓毌丘儉腹背受敵;到了諸葛誕叛變之際,王基再次提出了與此前相反的論點提倡大軍巋然不動,在有足夠自軍力量的基礎上避免隨意轉守陣地而影響已經儲備的士氣,與陳騫領兵圍困壽春,結果諸葛誕也因長期的乾旱而與屬下產生分歧最終走向敗亡。公元261年太守上表孫吳鄧由要求投降並希望魏國出兵伐吳,有先見之明的王基看出了這一貓膩,迅速向司馬昭陳述想法,結果鄧由果然沒有任何舉動,但就在這年的四月王基不幸逝世,諡號景侯;生前也多爲朝政作出貢獻謀劃,撰寫《時要論》譏諷曹爽的敗壞等事蹟。王基雖然是一個優秀的武將但他在登場條件上的不易卻十分明顯,軍事活躍相對不多,代表性的出衆表現全部集中在了兩次淮南之亂,在這些戰役裏有許多共同出場的人物,難以體現一定的自身獨特性;另外王基在史書有記載的性格特徵除了擅長軍計以外,似乎只有他對於雙親和義父的盡孝與報答,整體形象的設計以及在魏晉主劇情的作用定位在概念上可能並不是很容易着手,這就使原本給人感覺就本本分分恪守規章的王基在無雙化的合理性上變得有些遊中;何況如果是司馬兄弟好友這一身份的角色,前文有過分析的陳泰又很可能會比王基更先出任。而且個人認爲不論從王基的氣質還是各種方面的表現看,也似乎始終能感受到一絲同樣在鄧艾和太史慈身上也見過的影子,只是因爲無雙系列的特殊性,王基的出現又並非一定能在諸多其他武將中樹立異彩的標杆,這是絕對可以肯定的。


王昶:字文舒。魏國政治家、將領,早先爲曹丕的文學侍從,後來成爲洛陽典農並撰著《治論》、《兵書》等制度與建議爲國家內政作出完善填補的作用。公元236年魏明帝曹叡下詔求賢,能力出色的王昶被司馬懿應選,此後更是看出了屯軍地勢的不利而將政府據點由宛城遷移至新野,開墾農田積蓄糧食,並在多年後主動提出襲擊東吳內部混亂之際的江北地區,渡水進逼江陵,開鑿大路用疑兵的計策順利擊敗朱然之子朱績,後擔任徵南大將軍,在文欽、毌丘儉、諸葛誕叛亂之際隨軍抵抗,戰後增邑千戶升至司空,在甘露四年去世,諡號穆侯。王昶和王基的情況也頗爲相同,甚至在兩次淮南起義中相比之還並未佔據特別重要的地位,這些從兩者史料細節的記載看就可以得知;江陵一戰的表現的確是一個王昶在軍略成就上的閃光點,不過人物的主要貢獻還是集中在對於治國的改善和嘗試上,這也可以從他在曹爽死後向司馬懿陳述的五條方案中看出來。


陳騫:字休淵。司徒陳矯之子,曹魏至西晉時期武將。爲人樸實有智謀,自出仕以來歷任尚書兼多個地區的太守,並以良好治理而聞名。不久獲封安國亭侯,在蜀國從隴右進攻時以尚書的身份擊破敵軍。甘露二年諸葛誕發動叛亂,陳騫又擔任安東將軍跟隨討伐,勝利後在多個地區督掌軍事並拜徵南大將軍。幾年後授鉞率領軍隊攻下了東吳在長江北岸的據點之一枳裏城,並將塗水地帶的吳勢力部隊擊敗。到了晚年,陳騫在一次入朝時更曾提醒司馬炎認爲胡烈、牽弘二人有勇無謀剛愎自用,並非鎮治邊境的理想人選,另覓良將方纔上策,但司馬炎表面對陳騫作出了認可實則並未採納,不久後邊疆果然遭遇外族的衝突,胡烈牽弘紛紛亡於此戰,並過了很長時間禍亂才被平定。陳騫在作戰戲份的數量上看似還不及王昶王基,能被用以無雙劇情的事蹟較少,人物的特色大多集中在爲人性格與處事的表現,應該說是很難得到更多發揮可能的。


州泰:深受司馬懿賞識的曹魏武將,《三國志》記載其“好立功業,善用兵”。州泰爲人孝順,曾因父母親的離去而守喪九年,小說中有一定出場篇幅,在諸葛誕之亂時表現出色,與石苞合作擊敗朱異等人。史料也曾寫到州泰隨司馬懿討孟達於新城,後來歷任多個地區的太守統括江南,此外再無更詳細的事蹟,應該不能算是位名將,無雙化不是很容易想象。


石苞:字仲容,曹魏至西晉開國功臣。青龍年間在長安賣鐵爲生的石苞邂逅了司馬懿並接連擔任東萊和琅邪太守,到了嘉平四年司馬昭率兵攻東吳時一同隨兵出征,由於諸葛恪在東興的迎擊許多將領都踐踏溺水而死於浮橋之禍,唯獨石苞安然全身而退。五年後諸葛誕又在壽春叛亂,石苞大敗前來支援的吳將朱異,並在司馬昭逝世後奉命鎮守淮南地區,被監軍王琛陷害而遭到司馬炎懷疑,儘管羊祜堅信石苞不會謀反,但司馬炎還是以伐吳爲由派遣司馬望和司馬伷暗中移駐壽春對石苞進行試探性的征討,石苞知道此事後聽從了屬下孫鑠的建議主動離開軍隊並在都亭待罪,讓司馬炎相信自己沒有叛國之意,不久相見後也只有自責並沒有埋怨對方。石苞作爲一名後期司馬家族的心腹確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武將,不過其實他的大體情況也和陳騫等人極爲相似,在三國題材中的人氣並不高,參戰經歷不算特別豐富,與現有人物間的關聯互動也並不發達;然而石苞小時候因其不拘小節的豁達性格被人稱爲“石仲容,姣無雙”,再加上司馬懿曾經因石苞的好色而對他的忌憚,這些特徵雖然有助於提升更多的形象但在前期沒有太多與司馬家主力大敵蜀漢的交戰可以說是石苞出場的決定性弱點。


徐質:徐質爲魏國猛將,手持開山大斧,在鐵籠山之戰時期活躍,幾回合內擊敗廖化張翼,後被姜維用木牛流馬之計殺死。史實還曾斬殺張嶷,夏侯霸曾評價其“司馬昭手下一勇夫爾”。大致和王雙類似,只在短期一時間內活躍。


馬隆:字孝興。西晉時代名將,兵器革新家。最大的成就爲曾在公元279年正月改進兵器並於河西一帶平定鮮卑的敵軍部落,大戰中斬殺對方首領禿髮樹機能,討平叛亂;之後平安鎮守涼州十餘年,官至東羌校尉,並著有《風后握奇經》一卷。與無雙系列脫節較大,有興趣的話可以熟悉一下。


龐會:全名不詳。魏國名將龐德之子,演義曾寫到龐德在出徵樊城前曾與妻兒訣別,之後到了蜀滅前夕便隨鍾會一同參與出征。《三國志》也記載過龐會在破蜀以後幾乎屠滅了包括關興之子關彝在內的整個關家後族,爲父雪恨而被提起。個人認爲龐會並不容易成爲無雙武將,原因在於他的歷史事蹟很少,除上述以外只有參與諸葛誕討伐的記載;另外龐會實際上與關平關興等人幾乎毫無瓜葛,時間線的落差尤爲明顯,如果是以成都之戰爲舞臺也最多能與半原創人物的關索、關銀屏產生一定交集,戲路發展的前景比較有限,需要依靠架空所構思的許多細節才能得以撐起人物。雖然就目前看龐會必然是一個有些戲劇化的人物,但無雙化的問題也由於多方面不同的因素而難以成爲現實。我認爲現今如果可以出現一些以他爲主,同時又大幅度渲染其與關家仇恨的小說或漫畫,或許可以帶動一些角色的知名度和人氣,因爲龐會畢竟不是一位響噹噹的開國大將,自身的精神面貌以及氣質都給人一種更偏於個人化,但對於魏晉時期大局的變化卻不能產生很多有利影響的感覺。


胡遵&胡烈&胡淵:父子孫三人皆爲魏滅蜀時期活躍的武將。胡遵曾隨司馬懿討伐遼東,在東興之戰被丁奉擊敗,此後又在司馬師的帶領下討伐毌丘儉的叛亂,與王基併力攻破項城,死後追封爲車騎將軍;胡烈字玄武,胡遵之子。最初有隨軍伐蜀的記載,在鍾會叛亂之際收到了舊部丘建的告密,暗中與兒子胡淵裏應外合反擊鐘會,後又擔任秦州刺史,抵抗反亂的河西禿髮部落,在惡戰中遭圍困而陣亡。兩位人物登場價值都比較小,戲份不算太突出容易被忽視,活躍時間段又沒有延續至滅吳,可以肯定考慮他們的可能性很小;同時作爲親自與衛瓘一同擊殺鍾會,最後在八王之亂時死於司馬穎之手的胡烈之子胡淵處境也一樣。因爲劇情表現的關係胡氏三代在無雙裏的登場性都不是很大,除了下面即將介紹的胡遵另一位次子胡奮。


胡奮:字玄威。胡遵之子胡烈之兄。胡奮性格開朗善戰,曾隨軍平定公孫淵在遼東的叛亂,以及與陳泰鄧艾等人共同參與解救狄道王經擊退姜維。甘露三年,魏國叛將諸葛誕在壽春陷落後向外突圍,被當時的大將軍司馬胡奮部隊擊殺。此後平定匈奴爵位連連上升,在泰始末年因女兒胡芳被司馬炎納爲嬪妃而成爲西晉的皇室外戚;後來又出兵夏口與王渾等人一舉攻克吳國據點江安,成爲西晉統一的一大功勳。晚年好讀書好撰文,口碑頗佳並深受晉武帝司馬炎的器重,於公元288年左右病逝,諡號壯候;胡奮其實在小說中相信各位也有所耳聞,在攻打東吳之際反對杜預的急襲策略,但被對方以“破竹之勢,數節之後,迎刃而解”而駁回。胡奮相比胡遵胡烈最大的優勢就是參與了晉滅吳戰役,這是難能可貴的,對晉勢力以後的發展有不少作用。胡奮是胡氏三代裏唯一在《晉書》中立傳的人物,歷史地位相對父親和弟弟要高上一籌,在活躍期可以延續至吳滅亡以及淮南擊破諸葛誕這兩大戲份的前提下,就算早期的戲份並不多也相對容易補足,一方面能和諸葛誕產生互動,使後來淮南叛亂的劇情更生動更有戲劇化;不過就像之前所言胡奮主要的優勢還是在於後期的晉滅吳,如果只有現在到鍾會之亂爲止的劇情那便不會太早上場,所以保守估計目前只作爲備選來說或許勝過胡烈等人,從所有方面看我覺得都是合情合理的。


王濬:字士治,晉滅吳時代名將。王濬主要活躍在西晉建國以後,能力曾被羊祜認可,在治理河東以後擔任巴郡太守,於公元279年上書請伐東吳拜爲龍驤將軍訓練水兵,出擊至成都一路破鐵鎖除鐵錐,連克西陵、夏口、武昌不久直抵建業完成統一大計。這些段落在《三國演義》的最後一話中也有過描述,王濬用竹舟插立燃燒的草人,順利破壞了東吳奸臣岑昏所計劃的鐵鎖阻船之策;不過實際上在這場重大戰事的背後,王濬還曾遭到了最初作爲曹爽部下,後來受到提拔在伐吳之際開倉賑濟荒民的安東將軍王渾的嫉妒,原由是因爲當時王渾率先擊破孫皓的中央軍隊按兵不動,而王濬卻在最佳的時機以最快的速度抵達建業接納了素裝出降的孫皓,王渾認爲王濬沒有聽從他的調度,在滅吳勝利後深受敬仰推崇而感到心中不滿,更是要求押王濬回府,在當時受到譏諷。應該說王濬在無雙系列的登場性由於自身的出現太過靠後,以及晉勢力又主要以滅蜀之前爲重心的關係很難得到保證。除了可能因高人氣角色陸抗而帶動的羊祜,以及在早期與鍾會鄧艾之間有一定關聯的杜預或許勉強存在參戰的理由,其他一些活躍於晉朝成立後的武將在這樣一個三國主題的遊戲作品中登場其實並不合題意;只是如果是單方面考慮增加人物而言,身爲曾被羊祜杜預都有過信任的頭等伐吳元勳王濬又絕不是沒有可圈可點的資格。王濬爲人清峻嚴正,在《晉書》中也有寫到他的戰船刻滿了鳥獸巨龍,而王濬的小字又叫阿童,下屬的軍隊成員有很多是過去被自己所保全而成長的男嬰,更是有“阿童復阿童,銜刀浮渡江,不畏岸上獸,但畏水中龍”這一在當時極其有名的童謠,可以說王濬與“童”字是十分有淵源的,非常便於概念上的大體設定,正能量的成份又很多;只是前文有所顧慮的問題也必然很難迴避,可以肯定的一點即使是無雙化的可能性王濬也確實要遠遠大過於王渾,一方面他也是小說中篇幅相對較多的最後一位出場武將,而且在主線故事的末尾期也必然完全沒有必要刻畫他與王渾間的不合,這種早已大大超出了三國時間界限的劇情。另外同樣參加伐吳之戰的胡奮如果優先登場,原則上對王濬的出現也是一種戲份相重的障礙,存在一定戲份替代的可能。


總結:魏晉作爲一個本系列6代才引進的新勢力給人們的感覺相對驚喜而陌生,特別是在這樣一個以三國爲題材,又已有好幾年發展的遊戲中,如此的橫空出世也將意味着主線劇情會有更多向後延伸的空間。不過關鍵問題還是在於我分析司馬炎王濬等人時說過的這個勢力必須做到的一點,那就是絕不可本末倒置,畢竟晉國本身就不能算是三國全篇故事的重點,越是往後的人物和情節就越難以受到矚目和大衆的關乎度,只是由於爲了將一統天下的話題更爲深入又或許是不會被迴避的。在此而言尤其還是較爲看好像陳泰、鄧忠、司馬望等幾位活躍時期在蜀漢滅亡以前的武將,而羊祜和杜預因爲名氣程度的關係對人物的登場也有一定推動;文欽和司馬孚較爲不同,需要進行一些特別的刻畫才能存在表現的必要,尤其是文欽這一非常另類,登場把握又很微小的角色。而像上文沒有特意進行分析的如荀顗、裴秀、張華等人主要成就幾乎都屬於文學內政的範疇,軍事方面的戰績與獻策過少,甚至遠不及曾經的鐘繇;此外還有如在司馬師時代有過活躍的王肅,以及曾提出反對伐吳但未被接納的傅嘏等人也都是較爲類似的情況,他們包括毌文之亂在內的大多數戲份理應都可由王元姬替代出演,甚至是之前有作介紹的王基也亦是如此,何況遊戲中直接呈現給我們的也差不多的確是這樣的感覺。最後本人相信即使到了無雙系列的世紀末,魏晉無雙武將的總體人數也必然應該遠小於曹魏,因爲35系列的初衷是絕不可遺忘的。